首页>政策资讯 > 资讯 > 广东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55万人高层次人才建设成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新引擎

广东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55万人高层次人才建设成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 2015-01-12 09:08:16        来源: 本站原创

     在前不久公布省内4名科学家增选为院士后,2014年“两会”期间,广东省公布了另一项数据:2013年,广东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5%。

这项数据已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根据该计划,到2015年中国该项投入要占到GDP的2.2%。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广东新的历史使命,对广东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嘱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层次人才是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条件下制胜的核心战略资源,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新引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

在近期闭幕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要建设“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根本的作用发挥出来,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创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人才工作,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推进,为我省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GDP总量和进出口总额预计双双突破万亿美元,增速分别是8.5%和7.5%,成为中国首个万亿美元的区域经济体。

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人才工作的“环境高地”

2013年广东有4名科学家增选为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平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偲、省科学院研究员陈勇、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郭仁忠,他们均为从外地来到广东从事研究的科学家。

这4人中,陈勇院士和郭仁忠院士是我省首批“南粤百杰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张偲院士则是今年第三批“南粤百杰”有效候选人。

“南粤百杰培养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工程,旨在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两院”院士的后备人才,从2011年起实施,每年遴选15名培养对象,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每名培养对象获得一次性100万元的省财政专项培养资金。“南粤百杰培养工程”至今已成为广东人才高地加速崛起的品牌创新工程,经严格评审出的三批44名“南粤百杰”培养对象中产生了2名院士,定位精准、反响很好,对广东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构建合理的人才发展梯队起到了极大的推促作用。

这只是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人才工作“环境高地”的一个注脚。

来自省委组织部的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委组织部均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广州市、东莞市率先成立人才工作局。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在全省分4个功能区域对21个地级以上市进行人才工作分类考核,结果纳入地级以上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绩考核指标体系,推动了各地人才工作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2012年底,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赋予广东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使命,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夯实广东发展的人才基础。

按照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省人社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意见》,积极指导支持三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我省增创发展优势蓄积了强大的人才库。资料显示,目前我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55万人,全省高层次人才总量达26.5万人,在我省院士38人,双聘院士100余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51人,累计培养博士后6000余人。

双重政策激励

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为进一步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广东省规定,粤东西北地区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如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将免于评审,直接入选“扬帆计划”,享受政策双重奖励。

在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下,粤东西北地区在第四批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中终于实现“零的突破”。

去年12月,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珠江人才计划”和“扬帆计划”各项目拟入选对象公告,由广东益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均为来自汕头的企业)引进的淀粉功能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团队和印制电路特种电子化学品创新团队赫然在列。

这是在我省连续四年面向全球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后,粤东西北地区引入的创新创业团队首次入围,也是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围绕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培育新兴增长极的一个缩影。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发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动员令”。为此,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联合实施“扬帆计划”,并将其作为全省两大重点人才工程之一,为培育粤东西北成为新增长极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去年,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2012年实施的“扬帆计划”扩容提质,省财政投入资金1.15亿元,以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主导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为核心,以骨干企业、重大项目、转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载体,以扶持重大人才工程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招才引智、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逐步形成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推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将粤东西北打造成与珠三角地区并列的经济发动机。

一是组织实施“竞争性扶持市县重点人才工程”项目,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工作扬帆启航。二是为粤东西北地区引才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单独申报、单独评审、特殊资助的方式,支持粤东西北地区依托企业、重大项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和紧缺拔尖人才。三是注重挖掘本土人才潜力,着眼培育一支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引领作用大的领军人才队伍,遴选30名基础好、素质高、潜力大的中青年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每名培养对象资助20万元。

助力珠三角优化发展

从“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 

30多年前,“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曾经响彻全中国。30多年后,东西南北中,创新创业创造仍然到广东。

去年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推动珠三角优化发展。2013年5月,省委、省政府吹响了珠三角“九年大跨越”的号角,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六大平台建设为重要载体,提升珠三角转型升级。

为此,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联合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为做优做强珠三角地区增长极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引进的34个创新团队和20名领军人才,共计221人,其中包括11名发达国家院士、2名中科院院士,高级职称178名,博士201名。34个团队中,由企业引进23个,其余11个也多数与企业签订了产业化合作协议;20名领军人才中,由企业引进7人;企业引进比例比前三批均有提高。34个团队累计已获得风险投资金额3.5亿元,预计2年内有16个团队可获得生产批文、研发出样机或实现小规模生产。从来源上看,34个团队中,来自境外的27个,约占八成。20名领军人才中,来自境外的17人,占比达85%。境外引才比例比前三批均有大幅度提高。

到目前为止,“珠江人才计划”四批共引进包括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名诺奖评委、1名欧洲最高科学奖获得者、30名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91个创新创业团队和69名领军人才,带动全省汇聚了230个团队,3万名国际人才来粤创新创业。 

作为广东省推动珠三角优化发展六个平台中的“三大平台”,南沙、前海、横琴是重中之重,被誉为构筑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金三角”。“金领”聚集的“金三角”正在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的强大新引擎。 

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一项成果,目前仅广州市南沙区就已聚集“两院”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名、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1个、广州市“百人计划”入选者5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43家,科技研发人才560人,技能型人才2万余人。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加速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凸显,南粤大地正在由“广东制造”走向“广东创造”。这片曾经以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土壤,正在成为创新的高地。最新统计表明,作为全球排名第16位的经济体,广东2013年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1525件,占全国总量的50.3%,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95475件,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全省获得国家科技奖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区域创新能力全国居第二位,技术自给率69.8%。

院士专家谈人才

组建人才科学研究院

“广东是人才大省,但还不是人才强省。如何将人才的数量优势全面转化为质量优势,把人才优势确立为‘第一优势’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建议,广东应当组建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人才科学研究院。周克崧表示,目前,关于中国人才方面的研究,世界各地的专家大多采信国外智库的研究和数据,我国还缺少能够在全球发布有影响力报告、举办世界性论坛的国际化智库和人才研究机构。为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增强我省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组建广东省人才科学研究院很有必要 。

建立“人才云”管理平台

目前,从国家到地方人才培养计划名目繁多,如: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广东省南粤百杰计划、珠江学者计划等。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建议,由广东省人才管理部门,如组织部或人社厅通过“人才云”平台统筹管理,以全面掌握各种人才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成效,尤其是要加强对人才执行过程和执行后的跟踪管理,一方面对执行情况好、成效显著的人才加大后续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避免人才在市场机制中变成“泡沫人才”(即利用各方渴求人才的心态和各种人才计划的条件差异不断地提高自己身价),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积累性。

营造环境广纳天下英才

“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让外来人才本土化,仅仅凭经济优势还是不够的。”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副主任、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筹)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认为,从长远来看,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人文环境才是广纳天下英才的制胜法宝。郭仁忠分析说,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约有25%的外国留学生在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美国汇聚外国人才的成功秘诀在于为外国人才营造了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因此,广东应注重营造更加多元、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得引进的人才更容易对广东产生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融入广东、扎根广东。

培养高层次人才要协调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郭姣是“南粤百杰培养工程”入选者。郭姣认为,本土人才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要协调发展,突出重点、注重层次、搭建平台、创新机制。郭姣说,要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需求,对自己培养的、有敬业精神、科研水平突出的本土人才,建立立体式、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层次上,既注重培养创新科技团队、“南粤百杰”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同时注重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如“科技新星”等,也注重博士后的培养力度和投入。

在实践中培养中青年人才

广汽造型设计总师兼概念与造型设计中心主任张帆建议,完善人才评审机制,弱化以学历、学位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门槛条件,高学历与高能力不能画等号,应组织专家对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进行更专业、更具体的评价。张帆曾任德国奔驰外观造型高级设计师,2011年入选我省第三批领军人才。张帆建议,要为高层次人才的引入提供更大的平台空间。政府可为高层次人才搭建更坚实的人才引进平台保障体系,对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应有所倾斜。在实践中培养及帮助中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多实践锻炼和项目管理的机会,被赋予更多元化的责任,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有利于他们快速成长为高端领军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里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青年科技人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机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后、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梁育填建议,政府要继续鼓励产学研结合,确保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需求中找到科学问题、在学科前沿找到研究方向,形成产学研的有效转化;搭建青年科技人才与国家社会需求对接的平台。通过搭建产学研的对接转化平台,使得青年科技人才学有所用,促进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梁育填还建议,根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类型,建立完善更加科学合理、分层分类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引导青年科技人才遵循自身工作规律合理发展。

记者 周志坤